“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是学校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主要任务。遵循学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目标要求,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图书档案与文博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六个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合集中学习班(以下简称“六组联学”),于2023年5月27-28日赴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践研学活动。这也是“六组联学”第二次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本次“六组联学”实践研学活动由图书档案与文博党委牵头组织,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图档文博部各党支部书记参加。
泾县是新四军军部旧址之一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与激战地。学校第一任党委组织书记陈子谷同志,时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一科科长,参与了新四军初创时期的生活物资筹备工作,也是皖南事变的亲历者。本次实践研学活动通过缅怀陈子谷同志的革命风范、重温新四军的苦难辉煌历史,引导党员干部在实践研学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淬炼。
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关于陈子谷同志当年担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一科科长的展板照
“六组联学”首先来到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依次举行了我校与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共建“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武汉)党史校史实践研学基地”的签约仪式和揭牌仪式。在签约仪式上,馆长洪帮介绍了纪念馆的基本概况及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学校及其辉煌历史的由衷崇敬,对我校“六组联学”结合党史校史教育、深入当地开展主题教育实践研学活动的真诚赞赏、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并表示将建大力支持基地建设。他希望学校将来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时间,组织师生到基地开展党史校史实践研学活动,接受红色教育,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作为地大党史校史实践研学、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党委组织部长陈文武谈到,基地的建立将丰富我校党史校史研究与教育资源,要积极为引导本单位职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提升境界、推动工作发挥作用,为强化我校师生学习研究、宣传赓续党史校史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作出贡献。她希望馆校双方共同建设好基地,“六组联学”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深入开展实践研学,提升研学实效。
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长刘先国与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洪帮共同签约后,互换协议书
仪式结束后,实践研学团队还参观了军部司令部旧址(原为两座地主宅园种墨园、大夫第)、军部大会堂旧址(原为陈氏宗祠),在讲解员的带领和详细讲解下,成员们瞻仰了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居住场所,了解了新四军组建、发展、壮大的重要史实,共同回顾了那场发生在泾县茂林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墙面上印刻着的“宁作沙场鬼,不做亡国奴”口号,深深触动了学习中心组每一位成员的心。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让实践研学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在烽火岁月里艰苦朴素、严守自律、不畏牺牲的红色精神。
随后,在洪帮馆长的全程陪同下,大家走进新四军史料陈列馆参观新四军廉政史料展,探寻到陈子谷同志将自己分得的全部家族遗产20万元和募捐到的6万元筹款共计26万元全部献给新四军的事迹展板(如下图),他舍己为公、“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为大家上了一堂深刻而生动的廉洁教育课。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向地大先贤学习,在历史中感悟真理,提升思想境界,做到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
实践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全体拜谒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走进陵园,大家拾级而上,到达主碑纪念广场。在邓小平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全体成员举行了庄严肃穆的敬献花篮仪式,全体成员三鞠躬,向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全体参会党员在纪念碑前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之后,园区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了纪念广场建筑的象征寓意,带领大家参观了无名烈士墓和名人题字碑廊。
27日周六晚上,实践研学团队在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安徽泾县云岭镇认真召开了“六组联学”读书交流会。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郭秀荣、图书档案与文博党委书记帅斌、离退休工作党委书记李门楼、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长刘先国分别依次分享了《习近平著作选读》等原著的学习心得,并作了领学报告,扎扎实实地讲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大家都感到收获满满。
27日下午,实践研学团队全体成员还前往泾县西南的厚岸村参观了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在一组组详实的史料、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中,大家深刻感悟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守信念、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崇高精神。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此次实践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全体实践研学团队成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新四军军史和校史教育,不仅拓展了大家视野的宽度和深度,接受了思想洗礼,还结合自身的学习感悟和工作实际,交流了心得,分享了经验与方法,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打下了实践调研的基础,为达到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目标拓新了研学路径。(文图/李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