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娅彬 拍摄:葛瑜)
2024年6月20日下午2时30分,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武汉)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南望今声”外语系列论坛第66期在北一楼120报告厅举行。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苏艳教授,应邀来到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武汉)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做了一场题为“翻译史书写研究”的精彩讲座,参会人员有相关专业老师以及研究生共计60余人。
讲座开始前,由张峻峰院长进行开场致辞,简要介绍了主讲人苏艳教授,并对其到场表示热烈欢迎。讲座第一部分,苏教授谈到了翻译史的三种形态、基本书写原则以及翻译史料的分类等基础性问题。其中,苏教授特别强调了对外文史料和数字化资源的收集,书写者需要以批判的意识鉴别史料的真伪。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史书写,苏教授借助翻译学家D’hulst对于historiography和meta-historiography的定义,深入阐释了翻译史书写的会通视角和书写模式。
讲座第二部分,苏教授逐一介绍了翻译史书写的外部结构形式,即体裁、体例与线索。就翻译史书写外部结构——体裁来说,她认为体裁选取需要基于历史主题,合理编排历史事件。随后,苏教授过渡到史书的内部组织结构,即体例。在史书体例的选择上,她建议书写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需要确定,并灵活运用分期法。关于书写线索,苏教授指出翻译史著作应以翻译理论、文学类型、译者等多条线索并行或交叉运行。
讲座第三部分,苏教授探讨了翻译史书写的叙述形式,并强调了历史书写过程中的修辞性特点。她详细解读了翻译史的四种书写形式:浪漫型模式、喜剧型模式、悲剧型模式和讽刺型模式,使我们对翻译史的书写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讲座的最后,苏教授总结道,翻译史的书写需“史论结合、有史有论”,文本结构形式可借鉴中西历史编纂学,文本表述应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做到史论结合,体现书写者的主观能动性。
讲座结束后,围绕翻译史书撰写的可行选题、译本的选择等问题,参会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苏教授耐心解答。张伶俐副院长对整场讲座进行了总结:苏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信息量非常大,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翻译史是充满挑战和魅力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她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大量阅读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深耕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苏教授整场讲座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同学们听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于此,本次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圆满结束!